膈应是什么意思(有一种简化叫「膈应」)

seoxin 02-06 9:33 13次浏览

回应方舟子:有一种简化叫「膈应」

文 / 马尚田

先来个名词解释:膈应(gè ying),就是讨厌、不舒服、令人恶心,但还没达到要呕吐的程度。然后,说正事。

普通话语音修改为何引发全民热议?

昨天参加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天天谈》访谈,我说到三个原因:

第一、这事利益关切度高,只要说中国话的人,就利益相关;

第二、介入门槛低,人人都有发言权;

第三、很多读音的修改确实不合理,只可怜我们的语文老师了。

在众多不合理的读音修改中,我特意提到“一家人两个姓”的荒唐事件。

公号文章《秦皇奇遇纪晓岚》中的傅老汉遭遇,是真人真事。很多人把我这篇文字当小说看,不,这是现实黑色寓言。

委屈纪晓岚:我把祖宗弄丢了

这位傅老汉,原姓傅,因汉字简化,二简时改成付。后二简字虽被废止,但因长期使用,户口、身份证上均未改正过来。

现有人因工作要求必须与原始档案相符而改正为傅。如此,一家人中便有了两个姓,改正者为傅,嫌麻烦未改正者则为付。同胞兄弟姐妹一家人成了两个姓。

他说,这不是笑话,是语委工作不严谨、不尊重传统文化所致。他希望有关部门能开方便之门,少些人为障碍,让他们认祖归宗,统一改正过来。

我们要知道,傅老汉的遭遇不是个案。

蓝氏家族也同样命运。汉字二次简化中,把人家蓝姓都改成兰了。二简字废除之后,大多蓝姓家族没恢复本姓。

你看,这就是胡乱简化的后果。有专家指出,上世纪50-80年代中国汉字的简化工作太粗糙、太草率,让汉字至今伤痕累累。失败教训就在眼前,我们怎能不心生警惕?

可是,如果按照现在的节奏,纪晓岚很可能难以认祖归宗。因为他的姓也要改了。

用文章中纪晓岚的话说,“我姓纪jǐ姓得好好的,没招谁没惹谁,现在非让我们姓纪jì,还讲理不讲理?我祖上几十代了,都姓jǐ,就因为你们读不准,你让我改姓。能不能尊重一点我?真要这么改,我上对不起列祖列宗,下对不起列子列孙。”

看到了吧,这就是语音修改的复杂之处,肢解汉字,阉割母语,是要把纪晓岚、杜牧这些人活活气醒过来,半夜敲你家窗户玻璃的。

上几天,因为我写了封公开信给语委,就是这篇:《致国家语委:我只心疼语文老师》,提了些建议,大家支持,媒体跟进,教育部表态,很有些动静。

有个叫“方舟子”的人跳出来了,拿我和新文化运动时的“老古董”反对白话文、台湾人反对汉字简化相提并论。后来,他还继续在公号里拿这个说事,说我逼教育部表态,说什么多音字简化是大势所趋。

对不起,有来无往非礼也,我也不能不说几句。炒大声量于事有益,但不能带歪了楼。

就借着纪晓岚的嘴回应一下吧:

“站着说话不腰疼。你姓方,如果人家非让你改姓圆你试试?谁难受谁知道。你改了我的姓,我不愿意,还好像是我阻挡历史车轮前进一样。你简化了,倒是没负担,上嘴皮碰下嘴皮,拍拍脑袋的事;负担都给我了,我把祖宗给丢喽。

汉字语音简化,千万千万别书生意气,坐在办公室里,靠调查问卷,拍拍脑门就把事办了。你找五万人做个问卷调查,四万五读什么,就改成什么,这本身就不科学。中国多少人口?十亿多人,你五万人的调查样本,根本九牛一毛,没有代表性。

一定要食人间烟火,走出象牙塔。接地气,办人事,就要跟人打交道。那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你改人家的姓要问问当事人的感受。

我听一位朋友说,如果有人叫错我的名字,我的心里会很犯“膈应”。膈应这个词很绝妙(看来方言富含宝藏),是讨厌、不舒服、令人恶心,但还没达到要呕吐的程度。

将心比心,强改别人的姓氏,人家会不会非常“膈应”。这样做很犯忌讳,会冒犯别人的尊严。严重一点说,这很不人道,侵犯人权。

不分青红皂白地简化,粗暴无礼地统读,强求一律,能行吗?

有鉴于此,我提出语音修改三原则。在从众从俗的基础上,我们有必要兼顾三个原则:

第一原则:尊重历史,保持连贯性。

吾道一以贯之,语音不能轻易修订,一旦确定,不要轻易改变。最好50年不变。这要求我们有历史观,一些古音,我们应该尊重它的发展流变,尊重这些古音的历史存在。一骑jì红尘妃子笑,铁骑jì突出刀枪鸣,一定要让我们的孩子读得理直气壮,又威武雄壮。

第二原则:尊重汉字,保护汉字音形义之美。

多音字,正是母语的魅力所在,可以传达千变万化又具体而微的美感。不能阉割肢解我们的母语,别让中国汉字浅白粗鄙。

第三原则:就是尊重人权,重视当事人感受。

在人名地名的修订上尤其需要谨慎,这时候恐怕不是“少数服从多数”,而是“多数服从少数”。尊重人权,体察当事人的感受,不要机械地简化,为了简化而简化,让人家出现“一家人两个姓不能认祖归宗”的尴尬现状。

总之,我大美中华母语,不能胡改变,不能瞎简化,一定慎之又慎。

  • 暂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