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精神的弘扬与践行论文(创业精神烙印式传承的三条路径)

seoxin 02-03 15:28 14次浏览

创业精神能不能被家族企业代代相传?这是一个具有争议的话题。在这个话题范围内,首先要明确几个问题:这种传承是指代际级数较少的家族企业,还是指代际级数较多的家族企业?为何要进行这种区分呢?通过什么途径才能培育第二代之后的继任者具有企业家精神?一些家族在完成了所有权与控制权的代际转移之后,是如何转移有利于创业的特征和条件的?这些问题是家族企业实现交接并确保继任者具有创业精神的关键之处。而这些问题的答案也会因代际级数的多少而发生改变。

当下中国的家族企业,大多数尚处于创一代向创二代过渡的阶段,少数的家族企业进入到第二代向第三代过渡的阶段。因此,观察中国家族企业的创业精神的传承,“能见度”较高的是创始人将企业初创时期形成的创业精神向二代继承人传承的过程,而考察二代向三代或四代传递创业精神,我们就很难找到可供观察的样本,想要向本土企业抄作业都是困难的。

那么考察创业精神从第一代创业者向第二代创业者传递,与二代之后的创业精神的培养与传递,是否具有同样的研究意义呢?从传承视角出发,仍然是有意义的,但其价值与研究多代际之间的传承是不一样的。第一代向第二代的传递,由于代际距离很近,创业精神的传递会直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创一代的创业精神的辐射力是直接的,创业精神或行动,没有出现重复的具有规律性的表现,无法形成周期性的反应。因而,创业精神在代际间的传递路径或方式表现出来的就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实际上,创业精神如何传承,这个问题真正有价值的地方在于把时间跨度拉长,考察二代或三代以后如何培养继承人的创业精神。众所周知,创始人所塑造和形成的创业精神(或称企业家精神)的辐射力,会随着代际级数的增长而逐渐衰减。如果三代以后,家族规模扩展到堂表兄弟姐妹共同联盟的企业家族的状态时,创始人的创业精神仍然被第四代、第五代的继承人所秉承与坚持,那么我们可以说这个家族企业已经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基础。

组织印记的三个特点

在理论上,创业精神在多代际间的传承,也就是跨代传承,其内在逻辑关系也能得到“组织印记理论”(organizational imprinting)的解释和支持。“印记”的概念来源于生物学的启示:鸟类普遍存在这样一种倾向,它们会追随它们第一个看到的移动物体。这种现象被定义为“印记”,并被认为印记产生于动物生活阶段早期的一个短暂时刻,即使后来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印记的影响依然具有持续性。后来社会学家Stinchcombe(1965)将“印记”概念引入到组织研究中,认为组织印记就是组织成立之初或发展过程中特定时期的环境条件通过对组织特征的塑造进而对组织施加的持久影响。

“组织印记理论”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把历史与当下关联起来。历史是当下最重要的解释变量,它不是注定要被抛弃的,而是可以追根溯源,去发现组织初创时期的印痕。后来“组织印记理论”不断扩展,有三个特点逐渐成为共识:一是组织印记形成于特定的敏感期,这个敏感期可能是创立时期、上市时期,也可能是并购时期或拆分等特定的时期;二是敏感时期特定的技术、制度、环境等各种因素构成了组织特定的结构与行为;三是这些敏感期形成的特定结构与行为,对组织未来的发展影响深远。

近年来,国内有一些学者开始引入“组织印记理论”,用于解释创业企业的组织行为,比如,北京工商大学的朱蓉和曹丽卿就以京东为例,将京东的不同发展阶段视为几个不同的敏感期,并围绕多个敏感期对京东开展案例分析,以探究京东的组织印记的来源、蛹变与绩效之间的内在机理(《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8)。遗憾的是,对于中国本土家族企业的跨代传承中的企业家精神的传承研究,还基本上是空白,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拓展与挖掘。

创业遗产的作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抱着这样的心情,在这里向大家推荐我最近拜读过的一篇题为“创业遗产:关于一些家族企业如何培养跨代创业精神的理论”(Entrepreneurial legacy: Toward a theory of how some family firms nurture transgenerational entrepreneurship)的文章,这篇发表在《创业期刊》(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上的文章,难得一见地对创业精神在多代之间的传承进行了研究。三位作者分别来自加拿大、美国和德国,他们的这项研究选择了21家位于德国的葡萄酒庄,这些酒庄拥有较长的历史,最少的也是传承了三代,最多的传承了33代,平均传承11代。他们对这些酒庄的所有权人和经理人以及潜在的继承人进行了深度访谈和资料分析,对此,他们提出了“创业遗产”(entrepreneurial legacy)的概念。

他们认为,跨代创业家族拥有这种创业遗产——对家族过去的创业行为或韧性的叙事手法进行修辞学的重建——激励并赋予创业精神的意义。正是通过对家族企业的积极参与,以及在庞大而团结的家庭中讲述故事,创业遗产才会在孩子们身上留下印记。烙印式的创业遗产激励当前和下一代所有者参与三种超越普通传承的战略活动——战略教育、创业桥和战略传承,从而培育跨代创业精神。

这项研究的一个重要贡献,是提出了“创业遗产理论”,认为就跨代创业精神的传承而言,“创业遗产理论”比“组织印记理论”更有说服力和解释力。

两代人之间的创业桥

在阅读这篇文献的时候,对我特别有吸引力的有两点:一是每一代人都通过对家族经历的叙述来强化和建构创业精神的意义,包括辉煌的成就和走麦城的经历,作者认为后者意味着企业具有韧性。从建构理论的角度来说,倒是非常符合创业行为的建构特点,这种思路是很有洞见的。另一个让我惊讶的是,作者把这种创业精神的意义建构嵌入到战略活动中,包括战略教育、创业桥、战略传承三条路径。对于战略教育和战略传承,作为创业精神的载体,都容易理解。而创业桥的概念与作用,则是一种颇具新意的解释。下面这段文字,基本上能够概括出创业桥的界定:

“创业桥,是指在位者与继任者的一段并肩合作的时期。在这段时期中,老一辈管理运营,并给年轻一代机会(或创业能力)来应用他们的战略教育。拥有创业遗产的家族在前人的运营支持下,致力于建立创业桥,帮助后继者抓住创业机会,克服创业能力的限制,并导致创业的飞跃”。按照我们一般对字面意思的理解,这个创业桥似乎就是两代人之间的交接过程中的过渡阶段。但是作者特别强调说,这里所说的创业桥与另一个概念“代际过渡”的含义并不相同,“代际过渡”只关注继承,而创业桥则关注创业。换句话说,创业桥作为创业精神的传承载体,具有双重含义,既有过渡的含义,也被赋予了组合创业的含义。

同时我也注意到,在这篇研究中,作者用了很大篇幅阐述孩子们童年的经历、家庭的环境、家族成员之间的互动、家族故事的叙述等对创业精神的烙印和传递的重要意义。“组织印记理论”已经表明,一个人年轻时所受的环境影响在成年后仍会留下印记,而“创业遗产理论”则推进了“组织印记理论”朝向传承路径的进一步探索,揭示了家族企业有独特的机会将信念和行为烙印给下一代,解释了多代家族如何利用他们的创业遗产来培养跨代的创业精神。

综上所述,从创业遗产的视角来看,创业精神的传承,是可以通过创业家族历史故事的叙述(创业成就与韧性),并从娃娃抓起,烙印式地传递给下一代;这些故事的叙述,通过三种战略活动(战略教育、创业桥、战略传承)来实现跨代的联结与创业精神的传递;在这三条路径中,每一代人都是不断地通过听故事、看故事以及自己讲故事,而不断重构家族企业的创业精神并赋予其新的意义,可谓历久弥新;而这些新的意义又嵌入在日常的家庭聚会、家族成员的互动里面,也可谓润物细无声。对于当下正处于传承期的中国本土家族企业而言,这些充满了德国家族企业历史经验积淀的研究,也是极富启发与借鉴意义的。

  • 暂无推荐